2018 退市第一股誰也別搶 ST 華澤勇創 61 個跌停紀錄

03-22

2018 退市第一股誰也別搶,ST 華澤勇創 61 個跌停紀錄

富凱財經

林葵

富凱摘要

68 億市值就這麼說砍掉就砍掉 ……

今日早間,停牌兩年之久的 *ST 華澤復牌跌停,開盤即封死跌停,報 11.88 元,超 60 萬手資金在賣盤等待出逃。

或遭 61 個跌停板

昨晚上,*ST 華澤披露瞭公司 2017 年的業績預告。數據顯示,公司 2017 年度預計虧損 14 億 -19 億元,公司股票將因連續三年虧損被暫停上市。

還有兩個因素決定 *ST 華澤是否落入終止上市的境地:其一,該公司無法在規定期限內披露 2017 年年度報告;其二,*ST 華澤復牌後或將遭遇暴跌壓力,倘若成為 " 仙股 "(即股價跌破 1 元)並連續保持 20 個交易日,該公司將會被強制退市。

對於 *ST 華澤來說,最大的壓力還是來自於股價。自 *ST 華澤今年 1 月 31 日晚間披露公佈會行政處罰決定書後,華商基金、招商基金、銀華基金、華富基金、大成基金、鵬華基金等多傢公募基金分別下調該公司估值。

這其中,華商基金與鵬華基金對 *ST 華澤的估價最為悲觀,估值下調至 0.55 元 / 股。若以此為參考,*ST 華澤總市值將由停牌前的 67.88 億元縮水約 95%,相當於該公司股票將遭遇 61 個跌停。在此之前,A 股連續跌停的紀錄由 ST 保千裡(2.220, -0.04, -1.77%)(600074.SH)創造——連續 29 個跌停板。

" 短命董秘 " 頻現

*ST 華澤的又一位董秘辭職瞭。3 月 21 日,*ST 華澤傳出消息稱, 2018 年 3 月 20 日公司董事會收到公司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吳正悅先生的書面辭職報告,吳正悅先生因個人原因,從即日起辭去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職務。根據相關規定,吳正悅先生的辭職報告自送達公司董事會之日起生效。吳正悅先生未持有公司股票,辭職後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吳正悅先生辭職後,將由公司副董事長劉騰先生代行董事會秘書職責直至公司聘任新的董事會秘書。公司將按照相關規定,盡快完成董事會秘書的選聘工作。

查看 *ST 華澤近幾年來公告發現,在過去不到 3 年的時間裡,*ST 華澤先後就有 5 位董秘辭職,吳正悅也是公司近三年離職的第 5 位董秘。2015 年 4 月,吳鋒辭去董事會秘書職務;2015 年 6 月 18 日,程永康開始擔任董秘,2015 年 6 月 30 日辭職,僅履職 12 天;黎永亮於 2016 年 5 月上任公司董秘,2017 年 4 月離職;葉照貫於 2017 年 5 月 26 日被聘任為公司董秘,2017 年 7 月就辭職瞭。而且十幾年來公司也沒有證券事務代表。

遭深交所重點提示

根據深交所公告,自 2016 年 3 月 1 日,*ST 華澤因重組事項停牌,重組失敗後停牌至今已超過兩年,為充分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深交所決定 *ST 華澤股票自 2018 年 3 月 21 日開市起復牌。據計算,*ST 華澤停牌天數超 500 交易日。

除此之外,深交所還重點提示瞭以下 3 大風險:

證監會 2018 年 1 月 31 日送達公司的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決定書〔2018〕8 號認定公司存在未披露關聯方非經營性資金占用、未披露關聯交易和關聯擔保、定期報告存在虛假記載等違法事實。公司 2018 年 2 月 27 日披露的《關於股票可能存在被實施暫停上市風險的提示性公告》稱,如果公司因涉嫌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被依法移送公安機關的,公司股票將被暫停上市。

公司目前仍未召開股東大會聘任 2017 年財務報告審計機構,公司可能無法在法定期限內披露 2017 年年度報告,公司股票可能被暫停上市;如果公司未能在《上市規則》規定期限內披露 2017 年年度報告,預計公司股票最早可能在 2018 年 11 月被終止上市。

公司 2016 年度財務報告被出具瞭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且相關專項審計工作無實質進展。公司 2018 年 2 月 27 日披露的《關於股票可能存在被實施暫停上市風險的提示性公告》稱,專項審計意見結論將直接影響公司 2017 年度財務報告的審計工作,如果公司 2017 年度財務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或者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公司股票將被暫停上市。

值得註意的是,在公司停牌期間,有機構此前甚至將其估值砍到 0.55 元。華商基金今年 2 月發佈公告稱,自 2018 年 2 月 1 日起,對旗下基金持有的 *ST 華澤股票進一步進行估值調整,調整後的估值價格為 0.55 元。*ST 華澤停牌前收盤價為 12.5 元,按此計算相當於 *ST 華澤 61 個跌停。不過,如果 *ST 華澤股價跌到 0.55 元,屆時 *ST 華澤總市值將不到 3 億元,即便是退市公司,以往也極少有低於這一市值的情形。從以往案例看,機構估值下調往往存在 " 用力過猛 " 的情形。

瞭解 7× 24 小時全球財經資訊,點擊下載新浪財經客戶端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