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立信日子難過:爆發 or 沉淪的前夜

03-24

李正豪

近日,有人在知乎平臺上提問," 從愛立信跳槽去華為值嗎?" 很多人在後面跟帖。其中一個回答特別有意思," 是待在快塌的別墅躲雨,還是去救援船上淋雨?" 這一回答中將愛立信比作 " 快塌的別墅 ",將華為比作 " 救援船 ",答案不言自明。

愛立信與華為此消彼長已經持續多年。數據顯示,2013 年華為營收 2390 億元(約合 395 億美元),愛立信營收 2274 億瑞典克朗(約合 353 億美元),華為在營收規模上首次超越瞭愛立信。據市場研究機構 IHSMarkit 最新報告顯示,在全球移動通信基礎設施市場,2017 年華為占據 28%、愛立信占據 27% 份額,華為正式超越愛立信成為全球第一。

在此背景下,5G 被愛立信視為爆發的關鍵。愛立信總裁兼 CEO 鮑毅康在不久之前的 MWC 2018(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宣佈," 我們為無線網和核心網增加瞭 5G 商用軟件,使運營商能夠從 2018 年第四季度開始推出 5G 服務。" 鮑毅康還宣佈,愛立信已經在全球拿下 38 項 5G 合作備忘錄,其中也包括一些商業合同。

5G SA(獨立組網)標準 2018 年 6 月才會完成,愛立信何以 " 搶跑 "?愛立信一位工程師在 MWC 2018 上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愛立信基站已具備 5G 功能,因此一旦標準正式敲定,運營商就可以通過軟件升級的方式,將 5G 相關功能投入實際使用。"

但國內一位通信專傢認為,全球 1/2 的 4G 網絡和 2/3 的 5G 網絡都用華為設備,運營商都希望保留老舊網絡," 使用同一傢供應商的產品,可以省不少錢 ",因此不看好愛立信通過 5G 反超華為。對於華為超越愛立信一事,愛立信方面告訴本報記者:" 我們現在也不太確定數據的準確性,正在準備一些資料。"

此消彼長

近日,華為心聲社區發佈瞭一份 87 頁的 " 華為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綱要 2.0 總綱(公開討論稿)"PPT。在這份 PPT 中,有一張圖表清晰地反映瞭華為 30 年以來與幾傢主要友商的競爭關系。

在這張圖表中," 華為整體 "" 華為泛網絡 " 和 " 華為終端 " 各以一條實線表示,E 公司、N+A 公司、Z 公司各以一條虛線表示。根據這張圖表可以看出,2010 年以前,E 公司和 N+A 公司一直領先,2010 年以後領先優勢逐漸化為烏有;其中," 華為整體 "" 華為泛網絡 "" 華為終端 " 大約分別在 2012 年、2014 年、2016 年的前後與 E 公司、N+A 公司打成瞭平手。

另外,值得註意的是,E 公司和 N+A 公司大約在 2011 年之後都步入下滑的通道,而華為和 Z 公司一直處於增長通道,隻不過增長曲線的陡峭程度不同而已。

盡管華為為避免評價競爭對手使用瞭字母代號,但熟悉通信行業的人們都知道,E 代表的是 Ericsson(愛立信)、N+A 代表的是 2015 年合並的 Nokia(諾基亞)+Alcatel Lucent(阿爾卡特朗訊)、Z 代表的是 ZTE(中興通訊)。

一位通信行業資深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華為整體營收 2012 年已非常接近愛立信,2013 年完全超越愛立信,2014 年華為運營商業務 BG 的營收實現對愛立信整體營收的超越,2016 年華為消費者業務 BG 的營收也實現對愛立信整體營收的超越。

該人士的研究資料表明,華為 2013 年整體上收入 392 億美元,超越瞭愛立信的 353 億美元;在華為 2014 年 465 億美元整體收入中,運營商業務 BG 占 310 億美元,超越瞭愛立信 2014 年整體營收 276 億美元;在華為 2016 年 751 億美元的整體收入中,消費者業務 BG 占 280 億美元,超越瞭愛立信 2016 年整體營收 260 億美元。

數據顯示,2017 年愛立信營收 255.92 億美元,恰好相當於華為 1022 億美元的 1/4,大約相當於華為運營商業務 450 億美元營收、消費者業務 441 億美元營收的 1/2 多。

華為運營商業務早在 2014 年就超越瞭愛立信,為什麼 IHS Markit 的報告顯示,2017 年華為才超越愛立信成為全球第一?該人士告訴記者,這是因為統計口徑不同,運營商業務既包括固網寬帶業務也包括移動通信業務,IHSMarkit 的最新報告研究的是移動通信設備業務。

日子難過

《中國經營報》記者梳理發現,過去的 6 個財年,愛立信的營業收入總體上一直處於下滑通道,從 2012 財年的 358 億美元逐步下降至 2013 財年的 353 億美元、2014 財年的 276 億美元、2015 財年的 290 億美元、2016 財年的 260 億美元、2017 財年的 255 億美元。

特別是最近兩年,愛立信的日子尤其難過。因為數據顯示,愛立信目前已經連續 6 個財季虧損,並且虧損額度越來越大。在 2016 財年 Q3、Q4 和 2017 財年 Q1、Q2、Q3、Q4,愛立信分別虧損 2 億瑞典克朗、16 億瑞典克朗、123 億瑞典克朗、12 億瑞典克朗、44.52 億瑞典克朗、188.47 億瑞典克朗。

愛立信為何表現如此疲軟?在連續四個財年沒有發生虧損的情況下,2016 財年 Q3 愛立信發生瞭虧損,在當時的財報中,愛立信表示,"2016 年上半年行業環境進一步惡化,影響瞭第三季度的銷售,主要是移動寬帶的銷售情況。"

在 2017 財年全年虧損的財報中,愛立信又表示,營收下滑主要原因是中國內地移動寬帶投資下滑、LTE 設備銷售下降以及東南亞、印度、中東和非洲等地區的大型移動寬帶項目提前完工。

客觀上來說,最近兩年,4G 網絡已經成熟、運營商削減投資規模的確已經成為趨勢。以中國為例,2016 年三大電信運營商總共削減瞭 804 億元開支,與上年相比的縮減比例達到 18.5%;2017 年三大電信運營商再次共計削減瞭 462 億元開支,與上年相比的縮減比例為 13%。電信運營商不投資,設備廠商當然沒法增加收入。

另外,以移動通信市場為例,2013 年進入 4G 時代的中國,在 2015 年迎來 4G 投資高峰。公開資料顯示,2015 年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分別建設瞭 38 萬、33 萬、31 萬個 4G 基站,開支達到 1956 億元、1091 億元、1339 億元。自此往後,中國三大運營商逐步削減瞭 4G 投資。

不過,前述通信行業資深人士認為,行業性的投資放緩不能成為全球領導型廠商 " 衰退 " 的借口,因為華為運營商業務在 2016 年同比增長瞭 24%、在 2017 年依然同比增長瞭大約 8%,愛立信的 " 衰退 " 隻能表明其引領全球市場能力的退化。

迫於增長壓力,愛立信 2016 年開始關閉瑞典境內的所有工廠,結束瞭這傢瑞典公司在本土生產產品 140 年的歷史,2017 年全球裁員人數更是高達 1.7 萬人,但這些措施並未挽救愛立信的業績表現。

5G 有喜有憂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愛立信最近幾年不斷推出開支縮減計劃,但在 5G 上的投入絲毫不亞於任何一傢競爭對手,甚至表現得非常激進。

在 MWC 2018 上,愛立信工程師向記者介紹該公司 5G 先進性時就提到,愛立信在 2014 年就發佈瞭全球首臺 5G 移動終端原型。

但據記者瞭解,那是一個類似傢用冰箱大小的龐然大物,在演示的時候需要用一輛手推車來保持 " 移動性 "。

該工程師還介紹,愛立信在 2016 年就推出瞭 " 全球首個 5G NR 無線設備 " 的 5G 基站。

但 5G NR 國際標準 2017 年下半年才完成。愛立信還於 2018 年 1 月推出首個 5G 小基站 "5G Radio Dot",希望引領 5G 風潮。

中國西南地區省級運營商的一位內部人士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反正迫於競爭壓力,愛立信在 5G 上表現得相當激進,頗有畢其功於一役的意味。

該人士還表示,愛立信在 MWC 上 " 秀肌肉 ",宣稱自己獲得瞭 38 項合作備忘錄,實際上對未來 5G 市場表現並不具備參考價值,一是因為備忘錄並沒有約束性,二是因為目前大傢的合作備忘錄都不少,諾基亞是 31 份,華為是 25 份,中興通訊是 20 多份。

該人士認為,真正有意義的是愛立信與 Verizon、T-Mobile 兩傢美國運營商簽署瞭獨傢合作協議,而且 T-Mobile 已經宣稱 2018 年將在 30 個城市建立 5G 網絡,Verizon 也明確瞭 2018 年下半年將要在美國 3~5 個市場推出 5G 服務,這才是愛立信 5G 真正獲得領先的地方。

不過,前述國內通信行業專傢認為,截至 2016 年,全球共計有 537 個 4G 網絡,華為向超過一半的網絡提供設備,在全球 90 個 4.5G 網絡中,也有 59 個使用瞭華為的設備,這些運營商在部署 5G 的時候,必然會考慮到 4G 向 5G 平滑演進、進而最大化 4G 網絡投資價值的問題,因此華為在 4G 上積累的優勢將延續到 5G。

該專傢甚至還預測,在中國,未來將有 1/3 的 5G 網絡合同屬於華為,還有 1/3 屬於中興通訊,剩餘會讓外資巨頭爭搶,所以 5G 來臨以後,愛立信在中國市場很可能仍然占不到很大 " 便宜 "。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