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雞血的必然性和後“減負”新均勢

03-08

最近熱火朝天的 " 減負熱 ",不亞於之前全民奧數的 " 補課熱 ",對於有關部門能夠考慮到傢長的壓力、孩子的壓力,為大傢減負的決定我是完全支持的,同時,對社會上良莠不齊的培訓機構加以規范,我是拍手叫好的。對 " 減負 " 的阻力和後續可能會形成的新均勢,在此簡單談一下。

本文結構安排的內在邏輯是:為什麼現在有人在給自己孩子 " 增負 "、為什麼有些明明不適合這條路卻硬要 " 增負 "、如果 " 減負 " 會形成怎樣局面。

一、為什麼會 " 自討苦吃 "

很簡單,因為(高質量的)教育資源的稀缺性和眾多的學齡人口之間的矛盾。當然,可能會有很多反對 " 自討苦吃 " 的工作人員和傢長說一些反駁的話,我無意回懟,僅僅是心平氣和解釋一下減負的阻力,以及減負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原因。

1、條條大路通羅馬,不一定隻有 " 名牌大學 " 才能造就人才。

這是一個 " 善因 " 導致 " 惡果 " 和 " 惡因 " 導致 " 善果 " 的問題。漢武帝將匈奴人趕走後,匈奴擠占瞭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間,間接導致瞭羅馬帝國的覆滅,之後便是長達幾百年的黑暗時代,但是機緣巧合,通過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歐洲一度成為全球最發達的地區。

這是一個 " 惡因 " 導致的 " 善果 ",但是我們回到起點,當初的羅馬帝國會遇見到未來而主動選擇滅亡?當然不會。反過來,當時我大漢應該迎接匈奴鐵蹄,然後讓我天朝進入黑暗時代而後成為世界第一?當然也不會。

同樣,如果沒有能力、沒有機會進入高等學府,那麼也不能自暴自棄,因為成就幸福人生的渠道不僅僅是上大學一條路。但是在學生時代,就 " 預見到 " 上大學不會 " 有出息 " 而故意放棄,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希望在眾多人口中脫穎而出考取大學,依然是絕大多數人當前的追求。

2、教育資源均衡化、同質化,所以不用擔心擇校問題。

這個問題要分兩部分回應:一是雖然我相信有關部門會堅決落實資源平衡,但這需要一個過程,作為旁觀者,大可以呼籲大傢不要搶跑,不要擾亂政策落實。但是作為每一個個體而言,孩子的成長不會 " 凍結 ",不能等到資源均衡以後重新投入學習,所以在資源均衡達到之前,依然會存在爭搶。

二是即便九年制義務教育做到完全均衡,中考和高考的存在,會讓這個爭搶遲早到來,於是,哪怕九年內沒有相關要求,但是軍備競賽肯定會一再提前。

3、讀書好的以後不一定好。

嗯,這個容易懟:憑什麼說讀書不好的娃以後會好?哪個概率高?也可用上述的 " 惡因 " 和 " 善因 " 來解釋這個問題,碰到 " 惡因 " 不能自暴自棄,但是不能因為某個個案通過 " 惡因 " 取得 " 善果 " 後,大傢一起追求 " 惡因 "。

4、讀書好還不如能力強,不如情商高。

這種觀點用在論文裡,肯定被導師斃瞭。兩者完全不矛盾,完全可以並存的,何來 " 這樣不如那樣 " 的比較?一個讀書好的娃,其父母如果不重視能力培養和性格塑造,那是父母的理念問題,不是讀書好的錯。

上述這句話應該說 " 不能片面追求學習成績而忽視其他方面 ",不能矯枉過正地理解為 " 為瞭其他方面可以不顧學習成績 "。

5、提前激發潛力的沒有後勁。

遲早就這點能力,早激發晚激發,不就這回事兒嗎。而且在現有模式下,早激發潛力的在一定程度下優於晚激發。

我們說人生不是百米跑,當然,人生也不是簡單的馬拉松,人生是一場分段賽跑(這個理念是從某教育官微學來的,不是我原創,我加瞭一點具體細節)。

第一階段的排名,決定你帶著跑鞋、皮鞋或是光腳進入第二階段;第二階段的排名,決定你帶著汽車、拖拉機或是自行車進入第三階段;第三階段的排名決定你帶著火箭、飛機或是火車進入人生旅程。

每個環節可以理解為升學考試、就業擇業。當然,我相信通過規范,幼升小和小升初的不健康競爭應該會消除,但是中考、高考、擇業的競賽,依然存在。

二、為什麼明知沒 " 天賦 " 還要 " 自討苦吃 "

有 " 天賦 " 的人 " 自討苦吃 " 也就算瞭,為什麼有些在學習上沒有優勢的人也要拼命加壓呢?

緊接著上文的 " 分段賽跑 " 理論講一下進入 " 好 " 學校的優勢。肯定有人忍不住跳出來說,名牌學校並不是人生的全部,階段性的領先不能代表領先到最後。

說的都對。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 好 " 學校有好的資源,能夠培養更好的娃。哪怕這個娃原本沒有進入 " 好 " 學校的實力,但是通過一系列套路訓練,僥幸進入 " 好 " 學校,在接下去幾年裡能夠取得比進入他能力對等的 " 普通 " 學校更大的收獲。

對於全社會來說,這樣不屬於教育資源最優配置,但是對於個人來說,是個人發展最優選擇。

因為我是強迫癥,所以要多說一句:進入 " 好 " 學校不堪重負一潰千裡的極端案例,進入 " 普通 " 學校而占盡一切資源反而更好成長的極端案例,均不在討論之列。

好,上文解釋瞭為什麼在沒有 " 天賦 " 的前提下,還有很多人對雞娃趨之若鶩。這裡我來談一下微觀分析,其實就是博弈論。

首先,我做幾個假設:娃分為牛蛙和普娃兩種,教育方式分為雞血和雞湯兩種。

根據 " 有序思考 " 的思路,可以排列組合成為 " 雞血牛蛙 "、" 雞湯牛蛙 "、" 雞血普娃 "、" 雞湯普娃 "。

然後假設一個背景:不考慮影響因素眾多的人生規劃,僅僅以階段性擇校作為目標來考慮。另外,同樣雞血的或者雞湯的,牛蛙碾壓普娃;同樣的娃,雞血碾壓雞湯;不同等級的娃,雞湯牛蛙和雞血普娃的比拼,勝負未知。

好,在刨去一切幹擾因素,盡可能抽象的基礎上,我們開始討論。

(1)如果我是牛蛙,選擇雞血,可以碾壓一切普娃(雞血、雞湯),可以碾壓雞湯牛蛙,然後和同級別雞血牛蛙拼殺。

(2)如果我是牛蛙,選擇雞湯,完敗給雞血牛蛙,碾壓雞湯普娃,在和同級別雞湯牛蛙拼殺時,還要被一部分雞血普娃超越。

(3)如果我是普娃,選擇雞血,完敗給雞血牛蛙,碾壓雞湯普娃,和同級別雞血普娃拼殺中,有可能超越一部分雞湯牛蛙。

(4)如果我是普娃,選擇雞湯,被一切牛蛙碾壓(雞血、雞湯),被雞血普娃碾壓,然後和同級別雞湯普娃拼殺。此段分析沒有任何感情色彩和價值判斷,請理性閱讀。

其實,如果大傢都不雞血,其結果也差不多,還是該好的好,該不好的不好。

但是因為囚徒博弈的存在,無論自己是牛蛙還是普娃,選擇雞血是必然結果,是理性博弈的行為,是納什均衡。

這裡忍不住再說一句,我的結論是在我一系列嚴苛的假設前提下,請不要用 " 健全人格 "、" 綜合實力 " 等說辭反駁。

三、" 減負 " 後的格局

當前學校裡的 " 負擔 " 重不重,見仁見智。其實對學校作業量和作業難度的評價同樣見仁見智。

有人認為基礎的太多,浪費時間;有人認為難度大,自己的孩子需要基礎鞏固;有人認為作業太多,影響休息(或影響課外任務);有的認為作業太少,需要加壓力。

首先,我們堵死根據學生程度分 " 好班 " 和 " 差班 " 的道路,這是堅決不被允許的。那麼,面對每個班程度不一的學生,老師佈置的作業隻能迎合大部分孩子瞭。如果額外有需要的,隻能尋求課外來補。

如果全方位減負的話,一方面是校內要減負,另一方面是校外要整頓,那麼校內的學習壓力會進一步降低,而機構的數量會進一步減少(機構減少會導致費用上升,但是被動補課的人會因為減負而放棄補課,所以客戶源會下降導致費用下降。兩者相權,最終費用會如何,天知道)。

校內減負對於原本認為學校作業太簡單的孩子(傢長),反而是騰出大量時間創造條件 " 自雞 ",對於原本不情不願被學校老師推著完成作業的孩子,是不利的。

同樣,校外機構即便已經整頓,但是肯定還是存在的,對願意選擇課外補習的傢長,無非就是費用問題。而對於迫於 " 大環境 " 跟著上校外補習班的傢長來說,失去 " 大環境 " 的推動,可能會放棄補習。

所以我預計的之後的格局是,該雞的還是雞,原本不雞的還是不雞,原本被動雞的可能會退出一部分。

至於幼升小、小升初那些不健康的競爭和選拔,我相信在有關部門的管理下,會趨於正常。

但是,中考高考的存在和高等教育資源的稀缺性,肯定還會影響一部分傢長的選擇。

最後,表個態,我堅決擁護有關部門對學業壓力的減負,堅決支持對社會培訓機構的整頓。

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和學校溝通,確保暢通的傢校溝通渠道,配合學校開展各類素質教育。

另外,充分尊重孩子本人意願和特長,在業餘時間以興趣為導向開展科技、藝術、體育教育,堅決反對在校外機構提前學、鉆難題怪題。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符合社會要求的合格建設者。

相關閱讀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