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美半年,我為何放棄“雙母語”執念?

03-25

很多教育背景優秀的八零後,在回看自己的過往經歷時總會有一種 " 黑夜給瞭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 的感覺。有的是在留學時發現老外同學能學會玩,上去講個 PPT 都像競選總統;有的在外企工作,和大老板飆英文時,自己怎麼都跟不上趟,不是不會說,而是 Hold 不住,腹有詩書氣不夠。

所以等到自己做瞭父母,馬上下定決心,自己走過的彎路一定要幫孩子跳過去,一樣的書要讀得輕松,一樣的功夫要成績夠好。於是 " 雙母語 "、" 自主閱讀 "、" 批判性思維 " 成為擇校最高標準,從幼兒園到高中,哪一步都想抓緊。

我也曾是 " 雙語派 " 的一員,佩佩和喬治從小讀雙語幼兒園,外教全天帶班,當我看見佩佩和閨蜜遊迪士尼可以全程講英文時也驚嘆不已。

但是,去年九月帶瞭佩佩來紐約讀學前班,半年的親歷見聞,終於讓我徹底死瞭心,坦然回歸到 " 中文博大精深,英文隻是一門工具 " 的本土教育中。

首先,還是因為見到瞭不少在英語是強勢語言的環境裡,希望孩子能同時說好中文的華人傢庭。一種是父母一方是華裔,一方講英文;一種是父母雙方母語都是中文。這兩類傢庭在傢中都會講中文,但是我見到的大部分孩子中文都不盡如人意,即使父母每天在傢都說普通話或者廣東話,甚至在主要的撫育人不會說英文(祖輩或保姆)的情況下,孩子都不能說一口流利、沒有 " 洋 " 味的、地道的中文。

這些小孩可能隻讀瞭一兩年的英文學校、每個周末和寒暑假都花大量時間補習中文,很多拼音都學得七七八八瞭,可一開口還是讓人聽著心累,更不要說系統的 " 聽說讀寫 " 瞭。

問題出在哪裡?

答案就是同伴!

每天學校八小時,與他們交流最多的就是同伴,比老師、父母都要多。而且在與同伴交流時也是孩子思想最活躍的時間,他的價值觀、方法論就是在這樣的切磋中形成,而這個思維體系是用英文構建的。

而傢裡的中文環境呢?除瞭最簡單的生活瑣事外,並沒有可以深入運用的場景,至少輔導功課不會有父母把題目全部翻譯成中文、講清楚,再請小朋友用英文寫答案吧?而且在美國低年級的課程設置中,明顯偏文科,閱讀、寫作、小組討論占瞭很大比例,所以孩子英文強、中文弱並不奇怪。

這樣,大傢是不是覺得佩佩在這樣的英文環境裡,有講英語的同伴,肯定就會英文特別好啦?

接下來,就要討論 " 英文好 " 這個概念。

佩佩這樣的 " 英語學習生 "(也就是英語非母語的學生),在校內有專門的英文輔導老師,每周三小時 " 一對四 " 的課程,英語學習生一般要讀三年,最多有孩子讀到五年級畢業。而且老師說,該項目並不是為瞭教學生英語口語,而是要提高他們將英語作為 " 學術語言 " 的能力。

也就是說,一個小學就來美國的 " 外國孩子 " 至少要花三至五年的時間補習英文,才僅僅能具有與美國孩子相似的 " 使用英文學習 " 的水平。

經過一個學期,佩佩的 " 英文學術能力 " 的確提高瞭不少,從成績單來看,閱讀、寫作接近滿分,然而這也隻能說明她是個 " 學習好 " 的學生,那麼她的英語好不好呢?

在我看來也隻能算是 " 還可以 ",雖然佩佩的同學都講英文,但是孩子們對同伴的 " 自然選擇 " 是不可違抗的,班級裡男生女生各成一派,白人孩子、亞裔孩子也會有小圈子。

不同的圈子討論的話題就會完全不同,大傢都會從自己日常生活中找話題,不同背景的孩子在一起隻會 " 把天聊死 "。猶太裔孩子的 " 光明日 " 和華人孩子的 " 元宵節 " 都不能用英文準確說明白,所以孩子們也沒有什麼強大的表達欲望。

佩佩最好的閨蜜,就是一個韓國小女孩,班級裡有人說她們倆像雙胞胎。她們梳一樣的馬尾辮,因為歐美人的黃頭發細軟,一個卡子就能別在頭上,而亞洲人頭發又硬又直,披散下來就要擋眼睛;她們也經常穿類似風格的衣服,因為首先媽媽的審美相似,其次我們都怕孩子凍著,UGG 最早套腳上;加上兩個人同進同出,都是身形纖瘦,單眼皮小眼睛,真的是挺像雙胞胎。

所以無關乎種族歧視,就是最簡單的生理特點,都會讓自己與周圍的人貼標簽;佩佩第一天上學就說," 我喜歡她的黑頭發 ",我們都一樣。

兩個人在一起玩的時候,大傢都是用不太擅長的第二語言溝通,從邏輯到語速都是差不多的節奏,自然交流順暢越來越好;而她們不會說的單詞用 "this/ that" 指代,或者連比劃帶猜,也用不到多深刻的英文。

當然她們也與其他女孩子一起玩,但是有些題材聽不懂時,就自動過濾,不參與討論;或者在插得上嘴的時候,簡單說兩句;而孩子更多的活動時間,就是一起瘋跑一起運動,語言並不太重要。

所以,我經常在放學的路上聽到佩佩的同學跟她打招呼,但她並沒有積極回應,因為她聽不懂,或者說聽懂瞭表面的單詞和句子也不理解背後的意思

也許在這個環境生活很多年以後,佩佩可以全無障礙地與身邊朋友交流,可是那時候她一定也已經完全改變瞭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們要回上海生活、讀書,所以香蕉人和中國心,我隻能選擇後者;能將英語作為 " 學術語言 " 熟練運用就夠瞭。中英並進我們也不再強求,在美的華人孩子都做不到的事情,我們在上海,就不要得隴望蜀啦。

每一種語言背後都是一種文化;是你走過的每個路牌,看到的每幅廣告;是你每一次針砭時弊,每一次放聲大笑;是你每一個夥伴與每一個對手;所以不要放棄我們的思想,一段漂亮的文字,翻譯成任何語言都會厚重又美麗。

可是說實話,中文真的比英文難得多!如果你不是作傢,英文會寫論文就夠瞭,中文可能還要寫情書、寫檢查哦!

-End-

Fionazz

現居紐約的地產金融專業訪問學者,魔都辣媽,相信父母永遠是最好的榜樣。傢有 5 歲佩佩,3 歲喬治,為孩子們不斷自省,堅守原創公眾號 "Fiona 傢 "(ID:Fionazzfamily),用 " 紐約 K 年記 " 記錄佩佩豐富多彩的學校生活。

2018 年 4 月 21 日,國際、雙語學校和幼兒園將齊聚 2018 年上海國際學校博覽會,掃描下圖中二維碼即可免費報名,來現場與學校當面交流。

相關閱讀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