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頂尖私立高中,課業真的沒有那麼重要

03-23

說話下周就到復活節瞭,英國學校長達 3 周的第二大假期馬上開始。大閨女的 six form(高中)就快過半瞭,今年下半年就得選科、報志願,開始大學面試瞭,這時間過的。。。。。。

說主旨之前,先復習一下英國初高中與大學的銜接吧。

10-11 年級,中考(GCSE),11 門課,igcse,每門 2-3 次考試,包括不同主題的試卷。12-13 年級,高中:其中 12 年級修 4 門與大學可能的專業有關的科目。13 年級,4 門中修 3 門,第一學期填志願、看校、面試;第二學期備考、看校;第三學期:考試。

她上高中之前,我就很好奇,從每周上 11 門課一下子到隻有 4 門課,而且都是自己選的最喜歡或者最擅長的課,這高中上得特舒服吧。可是考大學怎麼也得有壓力,那壓力來自於哪兒。

沒想到的是,第一壓力居然來自於她最喜歡的學術課。比如她選的數學和高等數學其實是 3 塊內容:統計數學、工程數學和純數學,每周 14 節課,每節課 35 分鐘。學校倒是在第一個學期就把高中第一年的普通數學教完瞭,第二學期交純數學,第三學期考試放假,學業緊張,但進度不慢,要不然也不能一學期教完一年的課。所以她用瞭一個學期適應這種快節奏、腦子全開的學習進程。

但閨女最喜歡花時間聊的是每周的講座和公開課。

這些高一的學生們在每周有一個 40 分鐘的講座(Friday Lecture),和兩節各 35 分鐘的公開課(Senior Elective)。講座由副校長、高中部主任主持,主題從時政到健康,無所不包;公開課的主講人全部外請,一半以上是本校畢業生,其他的是來自各行各業的翹楚。

有趣的是,說是行業翹楚,但這些人幾乎沒有一個供職於大公司,或者正確地說,沒有一個目前任職於大公司。

Why。

是學校跟業界聯系不夠?反正她們去參觀谷歌和蘋果,接待的是市場部或者技術部總監;她們做瞭一個跟音樂有關的慈善項目,請來項目評估的是索尼音樂的戰略部總監;等等。

那,就看看講座的細節吧 .

---- 帝國理工的物理博士,梳理瞭目前物理最新的研究和她的研究項目,但她本科上的是曼徹斯特大學。

---- 本校畢業生,2 個 A1 個 C 進瞭牛津大學,畢業後任職於英國著名的中高檔巧克力公司,後來厭煩食品業的道德底線,出來創業,做綠色有機飲料。

---- 擁有勛爵爵位,金融城多傢公司高管履歷,對政治感興趣後去倫敦政經讀瞭一個博士學歷,轉行做外交官,現在又轉做歐洲養老慈善基金研究。

。。。。。。

按大閨女的說法,這些人活的很有趣,因為他們一直有想法。

而我看到這些講座浸潤後的她對於大學和專業的思考變成瞭:我將來要做什麼樣的人,我的優勢能讓我在哪些方面做出不一樣的事。

對她而言,上什麼大學、選什麼專業,其實隻是她用來實現自我的橋梁,不是她的目標。

她會津津有味地復述,牛津本碩連讀的化學老師在 27 歲時嘆息,這輩子我也拿不到諾貝爾獎瞭,然後轉行教書。她還會說博士畢業的數學老師的博士居然是哲學,她因此學到,數學研究的終極,其實是哲學;科學的研究也是如此,因為,研究的最終是人如何來看這個世界。

然後她挑瞭兩個方向,註冊成為英國行業協會會員,每周看給會員的郵件,以確定自己對這個行業是不是真的那麼有興趣。

她才 17 歲。

我再次驚異於英國這種教育能啟發一個孩子成熟如此。

對她、她們而言,在高中第一年,沒有什麼比認清楚,自己是誰,要做什麼,更重要。

也因此,我才會在上篇文有感而發:我們現在應該有更多解放性的學習,考試不是目的,上某個學校不是目的,學某種專業不是目的,而真正的目的,是孩子們對知識的好奇心,思考的模型和方法,是他們未來想去做哪些事,要做什麼樣的人。

相關閱讀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