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系全面進入銀隆,創始人魏銀倉辭任董事長

01-18

" 是的,我在治療休息中,謝謝關心!"1 月 14 日,當《財經》記者向魏銀倉問及他已不再擔任珠海銀隆董事長一事時,這位銀隆創始人如上表示。

2009 年 12 月成立的珠海銀隆新能源股份有公司主營電動公交大巴和鈦酸鋰電池,2016 年 12 月以 134 億估值接受董明珠、王健林、劉強東等明星企業傢 30 億元投資。其中董明珠以個人身份投資 10 億,"All in" 銀隆。

《財經》記者獲悉,銀隆的高層管理團隊自 2017 年 7 月以來已發生重大調整,公司創始人魏銀倉辭任董事長,核心業務分管副總裁多由原格力背景員工接手。

珠海銀隆的工商信息變更記錄顯示,2017 年 11 月 29 日,公司法人代表由魏銀倉變更為孫國華。2017 年 12 月 1 日,董事長由魏銀倉變更為孫國華。據《財經》記者瞭解,上述變更經 2017 年 11 月召開的銀隆股東會和董事會通過,魏銀倉辭任珠海銀隆董事長。目前,孫國華擔任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魏銀倉擔任公司董事。多位知情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魏銀倉目前已不直接參與公司經營管理。

根據公開信息及《財經》記者瞭解,孫國華自 2001 年便追隨魏銀倉,是珠海銀隆控股股東珠海銀隆投資控股集團的二把手,並擔任珠海銀隆總裁。

《財經》記者從多位知情人士處獲悉,2017 年 7 月,銀隆公司大范圍調整瞭組織架構,格力背景的員工成為多個核心業務部門分管副總裁。其中有的是 2016 年格力提出收購銀隆之後入駐,有的是在 2017 年從格力辭職後來銀隆任職高管。

目前銀隆共有 7 位副總裁,其中 4 位副總裁有格力履歷,分別負責采購、財務、品質、生產技術等核心業務。他們是主管生產、技術的副總裁賴信華,此前擔任格力鄭州公司總經理;主管采購業務的副總裁戴賢,此前擔任格力物資采購中心副總監;主管財務的副總裁李志,此前擔任格力電器財務部部長助理;主管品質的副總裁白小平,此前在格力任質控部下屬科室主任。

另外 3 名副總裁為原銀隆高管,分別是主管企管中心的副總裁劉興,主管銷售的副總裁張吉成和主管營銷的副總裁敖建華。

銀隆公司內外多位人士都對《財經》記者表示,這一系列管理人員變動與董明珠投資銀隆有關。工商信息顯示,目前魏銀倉 100% 持股的珠海銀隆投資控股集團仍為銀隆新能源股份公司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為 25.9895%,董明珠為銀隆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 17.4627%。

2016 年 12 月,在格力股東會否決收購銀隆後,董明珠宣佈以全部身傢 10 億元個人入股銀隆,持股 7.46%。彼時,董明珠的主要財富是其持有的占格力電器(000651.SZ)總股本 0.74% 的股份,價值 11.12 億元。截至 2017 年 10 月 31 日三季報發佈,董明珠持有的格力股份沒有變化,但根據今日早盤收盤價,這些股份已升值至 22.57 億元。

2017 年一季度,董明珠兩度增持銀隆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

有銀隆股東對《財經》記者表示,魏銀倉創辦瞭銀隆,實現瞭從 0 到 1,而從 1 到 100 的過程,董明珠將發揮更大作用。在他看來,從理順公司管理角度,下一步股權結構繼續發生變動的可能性很大,主要看董明珠與魏銀倉如何協調,其餘股東方應該不會再有大的變動,具體還要等待進一步結果。

此外,今年 3 月,銀隆完成工商登記變更,從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今年 5 月,廣東證監局公示信息顯示,珠海銀隆在廣東證監局辦理輔導備案登記,開啟上市準備。不過《財經》記者從多位知情人士處獲悉,目前銀隆上市步伐已經放緩,雖然進行瞭上市輔導,但並未啟動上市,尤其是董明珠投資之後,上市並不是目前最迫切的議程。

對此,有銀隆投資者對《財經》記者表示,對銀隆是長期投資,並且股東方也都明白如果現在退出銀隆,不管以什麼價格退出,再去投資其他標的,也很難進入,因此還會繼續等待,相信董明珠會做得更好。

但對高管團隊的變動,各方感受不完全一致。

前述銀隆股東對《財經》記者表示,公司現在發展很快,原來的管理比較粗放,董明珠入股後,開始規范公司治理,整體來看,銀隆的管理模式正在朝符合現代企業管理、符合先進制造業管理的方向轉變。他強調," 格力能夠走到今天,管理一定有好的方面,董明珠進來之後對銀隆的管理做改進是必然的事情。"

亦有銀隆高管對《財經》記者表示,2017 年下半年管理團隊高層、中層進行瞭大幅調整,公司各方面的管理大幅度改善,產品質量也明顯提升。

但管理層的變動並未贏得所有利益相關方的認可。

據《財經》此前報道,有多傢供應商反應被銀隆拖欠貨款,其中有部分銀隆供應商將矛頭指向瞭新管理團隊。有供應商對《財經》記者表示,現在接觸到的銀隆的生產、技術、采購人員多是空調行業出身,很難在短時間內瞭解電動車行業的特點。實際工作中則照搬空調行業管理供應商的辦法,要求供應商簽質量保證協議,亂開罰單。但空調制造具有一致性要求,而客車行業不同客戶需求各不相同,以空調的質量檢驗標準要求客車供應商並不合適。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