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一沖動,就買瞭個 3 萬塊錢的包?

03-21

1929 年 10 月 24 日,紐約證交所的股價暴跌,交易所大廳裡回蕩著拋售者絕望的叫喊聲。

自此,一場席卷全美的經濟大蕭條拉開瞭帷幕,股票市場崩潰,上萬傢銀行關門,企業大量停產,失業人數激增。

但就在此時,奢侈品品牌愛馬仕偏偏推出瞭一款 33 萬美元的手表,這在當時看起來十分不可思議。

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嗎?

恰恰相反,雖然這款手表無人問津,但是愛馬仕其他的產品卻在當時賣得出人意料的好。

愛馬仕之後為人津津樂道的經典系列,包括凱莉包、皮質筆記本、船錨手鏈等,都是在當時推出,成為瞭品牌歷史上的傳奇。

以上故事,這兩天我分享給瞭一個後悔買瞭個 3 萬塊包的友人。

上個月,她和一個酷愛奢侈品的朋友去歐洲玩,對方一口氣買瞭 6 位數的包,並向她推薦瞭這個打折後 3 萬 + 的去年熱賣款。

" 當時我覺得,這個折扣能讓我省瞭 1 萬多呢,而且比起朋友的‘揮土如金’,我簡直是勤儉持傢 "。

其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 · 卡尼曼,早在 1974 年就 " 默默看透瞭這一切 "……

" 你以為 " 的錯覺

這樣的現象背後暗藏著一個經濟學原理,即錨定效應,最初就是由丹尼爾 · 卡尼曼提出的。

所謂錨定效應,是指人們在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即初始錨的支配,以初始錨為參照點進行調整,但由於調整不充分而使得最後判斷偏向該錨的一種判斷偏差現象。

讓我們回顧一下一開始的例子,那個標價 33 萬美元的手表根本不是售賣對象,它隻是一個心理上的 " 錨點 " 而已。當消費者看到瞭這樣的高價錨點,商店真正銷售的商品,它的價格也就變得容易接受瞭。

丹尼爾 . 卡曼丹還做過這樣兩個有趣的實驗:

- 在五秒內估算:1*2*3*4*5*6*7*8

- 把一張紙折疊 100 次,估算一下它的厚度

我猜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兩個數字都不會很大。

在丹尼爾的實驗中,第一個問題的平均答案是 512,而第二個問題中,大部分人的答案不超過 10 米。

事實上,將 1 到 8 相乘,你將會得到 40320 這個數字;而如果再用簡單的數學公式計算一下折疊之後紙張的厚度,會發現它的厚度足有 1.27×1023 公裡,相當於地球與太陽之間距離的 800 0000 0000 0000 倍。

很多人都會覺得這不可思議,事實上,這還是錨定效應在起作用。

在五秒鐘裡,你很容易會算出 1*2*3*4=24,這樣一個比較小的數字 " 錨定 " 瞭你的第一印象;同樣的,由於紙張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很薄的,那麼即便它被折疊瞭一百次,很多人也不會認為它會非常厚。

你的生活,被 " 錨定 " 瞭嗎?

生活中受到錨定效應影響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

大熱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第三季》這次遭遇瞭前所未有的惡評,豆瓣評分僅有 4.1 分,連第一季的一半都不到。

平心而論,這部紀錄片真的連及格分都拿不到嗎?不至於,章丘鐵鍋網上銷售暴增,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說明瞭它還是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麼低的評分呢?

恰恰是因為第一季第二季珠玉在前,給觀眾們的心理設定瞭一個極高的錨點,一旦第三季有失水準,口碑的崩塌就是災難性的。

再舉個例子,很多人或許都還記得 2008 年的股災,當股票被套牢之後,很多人的願望就從 " 通過這隻股票賺錢 " 轉變為瞭 " 隻要解套就好瞭 "。

這實際上也是由於心理錨點發生瞭改變:當外在的環境變化,心理的錨點就從 " 渴望盈利 " 轉變為 " 避免損失 "。

這也就解釋瞭為什麼很多人會在波動的股市中不斷的 " 追漲殺跌 ",因為錨點一旦松動,改變也就隨之而來。

用好錨定效應,給自己加分

錨定效應的威力和影響不容小覷。

一方面,它會在不經意間影響我們的決策和看待事物的方式;

另一方面,它也是許多商傢慣用的營銷手段,一個不註意就會被牢牢錨定,跳不出自己的思維陷阱。

下面我總結瞭幾個經驗,不妨一起來看一下吧。

- 尋找恰當的 " 錨點 " 給自己創造有利條件

或許我們都可以學習一下愛馬仕的銷售做法,在日常生活中,創造一些較高的錨點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舉個例子,約心儀的對象吃飯的時候,可以把邀請從 " 今天要不要去吃個飯 ",修改成 " 今天是想去吃川菜還是吃粵菜 "。提高錨點之後,成功率也就會成倍增長哦。

- 繞過 " 沉錨陷阱 ",第一感覺可能會騙你

受到第一感覺的影響或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能不能在後續的過程中,從不同的角度加以瞭解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有不少人都會在國外免稅店買一些奢侈品,很多時候,也並不是真的需要,而是當看到同樣的貨物便宜瞭幾千元之後,忍不住自己沖動購買的欲望。

其實這就是無形之中因為國內高定價的錨點帶來瞭 " 占到便宜 " 的錯覺,於是產生瞭並無必要的消費。

周圍有多少大大小小的 " 錨點 " 在影響著你的生活呢?能不能做到拔掉思維中的錨點,甚至反過來加以合理利用呢?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