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人手中遺失的美好,這些 8090 後正在重新帶回

09-01

曾經輝煌的傳統,是否還能傳承?彼時的都市生活,能否在當代延宕更生?我們這個時代的都市生活,是否還能像宋代一樣,催生出具有世界意義和價值的文化?

文 / 百匠君

杭州的中山中路是一條並不寬闊的城市道路,沒有經過大規模拆遷,路兩邊保留瞭大量古老的建築。路上有一處坐標叫 " 羊壩頭 ",是龍應臺筆下母親晚年心心念念的地方,年輕果敢的少女應美君常常獨自從淳安帶著整船的貨來此交易——這裡曾是這座城市的商業中心。

羊壩頭

這裡曾是這座城市的商業中心

羊壩頭再往前,路中間有一處被玻璃罩罩住的 " 大坑 ",坑底依稀可見青磚、井欄。那是南宋禦街的遺跡,在這條普普通通的馬路之下,埋葬著南宋王朝最為繁華、通往權力中心的禦用之路。

中國歷史上總共隻有三個漢人主宰的王朝,漢、宋和明。13 世紀,中國的城市文明在宋代達到一個頂峰。馬可波羅筆下的宋王朝繁華、奢靡、無與倫比," 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僅僅看做蠻夷之邦 "。

《宋徽宗文會圖》

為我們呈現出宋代精致典雅的日常生活

宋人的生活精致至極。

南宋臨安城內的每一座亭臺樓閣都有自己的 " 特殊功能 ",專供賞月的、專供奏樂的、專供宴飲的,而坐落於松林竹蔭中、掛著雪景圖的亭子是用於夏天避暑乘涼的。

人們在假山疊石中鑿出小洞,洞內焚香,香煙從洞中溢出,宛若雲朵繚繞,香氣襲人。

富裕人傢的室內裝潢以紅、黑為主色調,簡單、雅致、枯淡。椅子還沒有得到廣泛的喜愛,人們更喜歡床、矮凳、矮幾,盤腿坐於其上打篆香,品佳茗。

吳曉波創作企業史作品《浩蕩兩千年》時,沿著從公元前 7 世紀到 1869 年這條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企業史時間軸一路回溯,走到宋代時,為其時高度的商業文明驚訝而困惑,並想起瞭那個 " 韋伯之問 "。

恰巧 2010 年年底,吳曉波在上海偶遇瞭黃曉京先生——馬克斯 · 韋伯那本著名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最早版本的中文譯者之一,此時的黃先生已經是一傢日本公司的高管。

吳曉波問他," 你還記得馬克斯 · 韋伯在書的序言中的第一句話嗎——為什麼在西方文明中,而且隻有在西方文明中,出現瞭一個其發展具有世界意義和價值的文化現象,這究竟應歸結於怎樣一些環境呢?"

宋代文明在隨之而來的蒙古人入侵中湮滅,蘊藏於城市文明中的文化、習俗、審美隨之阻斷。曾經有機會誕生資本主義的環境幾乎在瞬間灰飛煙滅,再無復蘇的可能。吳曉波認為,中央和地方之間始終沒有建立起來的契約關系,最終導致瞭這個結果。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

傳統與現代的沖突在現代都市中日益嚴峻

曾經輝煌的傳統,是否還能傳承?彼時的都市生活,能否在當代延宕更生?我們這個時代的都市生活,是否還能像宋代一樣,催生出具有世界意義和價值的文化?

2016 年,吳曉波先生發起 " 百匠大集 " 項目,致力於發現當代中國的新工匠,為他們提供一個深度交流與共同創作的平臺。時至今日," 百匠大集 " 已經召集瞭數千名匠人,他們的探索遍及各種工藝門類,涵蓋衣食住行多重生活需求。這些新工匠大多是 80 後、90 後,和前輩匠人不同,他們是擁有現代思維和國際視野的新一代創造力階層。

作為身處第一線的探索者,他們的作品,大多紮根於上千年乃至數千年漫長而顯赫的歷史,他們已經紮實地掌握瞭技藝,積累瞭豐富的經驗,從原材料的采集,到制作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已瞭然於心。然而,他們肩負傳承的使命,更背負傳統的負擔。

僅僅在十年前,傳統工藝創作在中國仍然乏人問津,媒體頻頻感慨傳統失落,後繼無人,以為它們終將湮滅。沒有人能料到,十年之間,新工匠就用自己的實踐,扭轉瞭傳統的命運。

新工匠用自己的實踐扭轉瞭傳統的命運

2000 年代以來,國際交流的頻繁,跨界創作的深入,都市財富的累積,都為年輕一代創造力階層提供瞭最理想的空間,促成瞭這一輪傳統復興與再造的浪潮。

URBAN MATTERS 全新媒體平臺由 MINI 發起,旨在發掘、創造、實現以設計驅動城市變革的解決方案。自誕生以來,MINI 隻有一個簡單的目標:為更精彩的都市生活,提供有創造力的解決方案。

URBAN MATTERS 則是無數願景的集結,從為瞭應對燃油危機而顛覆汽車外形和動力設計的 MINI,到令全廢棄區域煥發自然生機的紐約高線公園,從世界到中國,URBAN MATTERS 網羅瞭一大批極具創造力和想象力的設計案例,與這一代新工匠的實踐不謀而合。

因此,我們攜手新工匠加入 URBAN MATTERS,希望合力回答這個問題——傳統工藝怎樣才能更好地滲透在我們的當下生活中?

" 為迎來神的王國,必須使信仰廣泛地傳給眾生。同樣,為瞭在這片土地上迎來工藝時代,應該極其重視拯救日用品 ",日本民藝大師柳宗悅的《民藝的旨趣》,曾驅動著一代代日本職人踏上傳承與創新之路。如今,新工匠的集體覺醒,讓中國也踏上瞭轉捩的時刻。

除瞭如今風靡中國的日本生活美學

未來的生活還有哪些可能性?

漆器匠人崔懷宇突破瞭傳統漆器以黑、紅為主的審美取向,以全新的器形和馬卡龍色彩讓具有 7000 年歷史的漆器回到當代視野,完美融入現代傢居氛圍之中。

竹制傢具匠人滄泠從現代設計的角度重新開發竹材料,創造出極簡、雅致、日常的竹制傢居,並將環保理念融入每個設計細節,徹底改變瞭人們對竹制品(如竹籃、竹編)陳舊、落後、無用的成見。

傳統的油紙傘,除瞭活在傳說故事和優美的舊時詩句中,於今時今日沒有任何現實意義。雨傘匠人李遊卻讓傳統竹為骨、油紙為面的老式雨傘以全新的姿態回歸到都市生活中。詩意依舊,卻更實用、更時尚。

漆器匠人崔懷宇

每個新工匠都試圖賦予傳統物件以時代基因。我們希望尋找並呈現的,是這些創新背後的故事——靈感迸發的瞬間,反復的實驗、挫折與調整,種種反思、困惑與自我懷疑 …… 在傳統融入當代生活的歷程中,審美的探尋、技藝的提升、跨界的轉化、推廣的策略,也都是我們希望考量的角度。

我們發現,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是一座橋梁,可以連接傳統與現代、工匠與日常,希望這一組案例,能留下我們這個時代探索的足跡,重估傳統的價值,重塑當下的生活。

我們也召喚更多領域的人們共同踏上 URBAN MATTERS 的追索之路。傳統如同河流,蜿蜒千年,此時此刻,它會凝滯不前,還是沖決落網?這不僅是新匠人正在面對的問題,也是你我都需要探求的答案。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