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達復星海航近期密集表態,出啥事瞭?

08-01

不學詩,無以言。

高溫燒烤模式下,總有人喜歡吟誦 " 七月流火 " 這幾個字。殊不知,老祖宗說的是火星自西而下,天氣轉涼。一個朋友說,這件事情表明我們眼中所看到的事物跟真相之間可能隔著一條銀河。

風口浪尖之上的海外並購恰是如此。

自 2016 年底以來,監管層踩下急剎車,整頓非理性海外並購的力度之大,意志之堅決前所未有。現在看來,監管的成效已經顯現。

7 月 31 日上午,商務部副部長錢克明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今年上半年對外直接投資 3311 億元,下降瞭 42.9%,非理性對外投資得到有效遏制。

來自商務部的另一組數據顯示,上半年,房地產、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海外投資同比下滑超過 82%,隻占同期對外投資總額的 3%。

表態

7 月 29 日,等不及飛機落地,復星郭廣昌就從巴黎回上海航班上表態稱,這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和最近對海外投資、中國金融亂相的梳理和規范,非常必要和及時。

這是他半個月來第二次通過內部信對外發聲,且兩次均在海外出差途中。半個月前,一則關於他失聯的消息四處傳播。後來,證監會查處瞭傳播謠言的機構,郭廣昌在飛機上發出瞭《謠言止於智者》的感慨。

無獨有偶。7 月 21 日,甩賣瞭近 700 億元資產後,萬達掌門人王健林主動表態:" 積極響應國傢號召,我們決定把主要投資放在國內。" 而在之前,王健林曾對外宣稱 " 自己辛苦賺的錢,愛往哪兒投 "。

以前,安邦集團董事長吳小暉還公開表示過,安邦海外投資的錢都是自己從國際市場上找來的,沒有花一分錢的國傢外匯。但沒多久,吳小暉已經因 " 個人原因暫不能履職 " 瞭。

海航集團雖未直接表態,但《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關註到,海航官網首頁上掛著的一篇文章是《不忘初心跟黨走》,還有一篇《讓黨旗在非公企業高高飄揚》,透露些許別樣意味。

這些資產動輒以萬億計算的超級企業,究竟發生瞭什麼?他們為什麼密集表態?

監管

看清真相往往需要多個角度。

去年 12 月,國傢發改委、商務部、央行、外匯管理局等部門已經聯合定調,高度關註海外非理性投資傾向,防范風險。

今年,從央行行長周小川、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原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到國傢體育總局局長茍仲文等均反復強調瞭類似的說法。

剛結束不久的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再次強調,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要求嚴控風險點。在此次會議前後,商務部、發改委、外匯管理局等多個部門又再次重申對非理性海外並購的態度:要防范對外投資風險,遏制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五大領域的非理性對外投資傾向。

密集的嚴厲發聲之後,是全面從緊的實際舉措。上述領域海外並購幾乎全線叫停。這些被叫停的海外並購有很明顯的特征:既不能帶來什麼緊缺資源和新興技術,也不能擴大國內就業和增加財政收入。相反,這些高度依賴國內銀行 " 內保外貸 " 的高杠桿並購不僅給國內金融系統帶來瞭風險隱患,且很可能存在假借並購之名行資產轉移之實。

所以,在監管部門要求下,各大銀行摸底排查海外並購高桿杠風險,萬達、復星、安邦與海航皆首當其沖。上周五,國傢外匯管理局罕見點名民生銀行、興業銀行等九傢銀行的地方分支機構,批評其在處理外匯交易時存在違規行為,總金額約達 3.6 億美元。

若果真如王健林之前所言,海外投資的錢是自己辛苦賺來的,那他人自然不容置喙。然而,稍微翻看一下各大並購案的資金結構,就可知道國內銀行資金是其主要來源。國內舉債,海外並購,過高的杠桿是監管層與各相關方對海外並購民企的共同擔憂。

重重壓力之下,降低杠桿率也就成為萬達、海航們共同的行動。

看起來,萬達最為急切。7 月裡,萬達一把賣掉瞭近 700 億元的國內資產。王健林說,回收的現金將償還銀行貸款。他還表示,這次交易就是響應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要求," 去杠桿、降負債不僅是國傢政策,企業尤其是大企業更應該積極行動起來。"

復星也在 " 賣賣賣 ",今年已經回籠 300 億元資金。郭廣昌稱,這幾年復星在保持企業以適當速度發展的同時不斷降低負債率,增強財務實力。" 截止去年年底,我們的資本負債率是 50.7%,這很健康。"

海航集團也異口同聲地強調,在快速並購之時,集團的資產負債率卻實現 " 七連降 ",從 7 年前的 82% 降至 59.5%。盡管資產負債率並不高,關於銀行抽貸的消息仍不時傳出。7 月 20 日,海航否認瞭關於國外多個大銀行對其停貸的說法。

多個主管部門給出的共同建議均是:有關企業要審慎決策。

理性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海外並購被全面叫停。相反,被精準打擊的隻是特定領域的非理性投資。有些人質疑中國資本 " 走出去 " 戰略轉向,甚至牽扯到國傢借機打擊民企,就把正常的監管聯想太過瞭。

商務部副部長錢克明在 7 月 31 日上午的新聞發佈會上強調,中國政府鼓勵有實力、有條件的中國企業 " 走出去 ",這個政策沒有變,也不會變。" 特別是對‘一帶一路’,對國際產能合作,對有利於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包括東中西產業梯度發展的對外投資,我們都是鼓勵的。"

因為 " 走出去 " 是大趨勢。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快速增長,對外並購不僅是企業快速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國傢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從 2010 年開始,我國就放寬瞭對外投資的限制,鼓勵企業 " 走出去 ",支持力度也不斷加大。2014 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超越實際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資,成為凈對外直接投資元年。

在這一過程中,企業的感受最是敏銳。

作為中國中車的核心一級子公司,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自 2008 年以來先後收購 5 傢海外企業,2016 年 318 億元的營收中,海外收入占比近四分之一。

談及這些年海外並購環境的變化,中車株洲所總經理李東林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以並購英國 SMD 為例," 從 2 月份簽訂意向協議,然後向國傢部委上報材料,4 月初就實現交割,間隔不過 2 個月,速度非常快。"

英國 SMD 是全球領先的深海機器人制造企業,這次收購讓中國進入深海裝備領域的時間大幅縮短。

今年以來,各部委在關註非理性海外並購的同時也始終強調,繼續支持真實、合規的海外投資,支持有利於國內實體經濟發展的跨境並購。

那麼,為何要叫停房地產、影視等五個領域的海外並購 ? 除瞭這些領域高杠桿、高溢價收購,以及擔心資產轉移與外匯流失等風險,還有更重要的因素,央行行長周小川曾一語道破,他說," 投一些體育、娛樂、俱樂部,對中國也沒有太大的好處 "。

也就是說,走出去的企業還要引進來,對國內實體經濟有益的並購才是國傢支持的方向。

中國化工集團收購對瑞士農業化學和種子公司先正達的收購案堪稱其中的典型。

先正達是全球第一大植保公司、第三大種子公司,農藥和種子分別占全球市場份額的 20% 與 8%。今年 6 月底,中國化工集團宣佈該並購案完成,為此項收購實際花費高達 490 億美元,巨額資金主要來自銀行貸款。

然而,經此一役,不僅中國化工集團大步轉型,而且一舉構築瞭美國、歐盟和中國 " 三足鼎立 " 的全球農化行業格局。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屠光紹曾提出新形勢下,中國企業參與海外投資並購時應當遵循的 " 三個標準 ":要有利於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技術創新 , 要有利於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要有利於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爭取做到 " 走出去,引進來 "。

這三個標準,適合於 " 走出去 " 的國企,同樣適合於萬達、復星、海航等 " 走出去 " 的民企們。郭廣昌說,整合全球資源是為瞭更好地在中國發展。這句話算是說到點子上瞭。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