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音箱,這是個能被燒熱的行業麼?

11-02

躁動瞭整個 2017 的「智能音箱」市場,終於來到瞭「刺刀見紅」拼銷量的時候。這個雙十一的到來,將標識出這個市場下一階段的方向。

直接又殘暴的價格戰,將這個市場真正點燃。

距離今年雙十一不到三周的時候,阿裡率先把標價 499 元的天貓精靈 X1 砍掉 400 元——通過提前預訂、優惠券等方式,面向淘寶「超級會員」推出瞭 99 元的價格;很快,京東旗下、原價 399 元的叮咚音箱 TOP 也向京東 Plus 用戶開出瞭 49 元的優惠價格。

雙十一的低價促銷或許能為在消費端一直不溫不火的智能音箱帶來「量」的飛躍,但「價格戰」的這把火,真的能把這個被科技公司寄予厚望的行業「燒熱」麼?

新節點:價格對飚

亞馬遜率先在智能音箱市場嘗試瞭「降價刺激」的招數。

在 2016 年的年末購物季,Echo 的銷量因為打折促銷活動獲得不錯的成績。據統計,2016 年 11 月和 12 月的 Echo 銷量占據瞭全年的 45%;在今年亞馬遜 Prime Day 期間,Echo 一度給出瞭「半價」的活動;9 月份一輪新品發佈後,新款 Echo、Echo Plus 和 Echo Spot 也做過一輪大規模降價,新款 Echo 從 179.9 美元直接降價到 99.9 美元。

這是亞馬遜為鞏固市場地位給出的定價策略,從效果來看,打折促銷的確有效地擴大瞭市場普及率。

今年雙十一天貓精靈 X1 和京東叮咚音箱 TOP 給出的優惠力度遠超亞馬遜,基本是做好瞭「大出血」的準備。一位叮咚音箱的上遊合作夥伴告訴極客公園:「Top 這次給出的 49 元的價格,連麥克風陣列的成本都覆蓋不瞭,這是在用『血虧』的方式在做活動。」

(京東的叮咚音箱 TOP 版給出瞭 PLUS 用戶 49 元的「血虧」價格)

「血虧」的效果是明顯的。截止 11 月 1 日下午 3 點,天貓精靈 X1 的預定量已經超過 40 萬臺;叮咚 TOP 的表現沒有那麼強勁,也超過瞭三萬臺。

根據此前媒體報道,阿裡目前對天貓精靈團隊的考核目標裡,銷量是最主要的部分,而為瞭迎戰本次雙十一,天貓精靈大約準備瞭 80 萬臺的供給量。

而一位接近天貓精靈團隊的知情人士則對極客公園表示,「如果這次大促能賣出 50 萬臺,應該成為國內第一,也會成為行業轉折點,如果市場效果好,以後類似的活動還會再做。」同時他還向極客公園透露,接下來天貓精靈團隊還會推出兩款產品,走的同樣是低價路線。

在這個尚不成熟、卻又被期待著快速催熟的市場中,價格的確會成為消費者對這個產品接受與否的敏感因素。從此前一段時間各公司發佈的智能音箱定價情況來看,除瞭 Rokid 發佈的 Pebble 和出門問問發佈的問問音箱 Tichome 以外,其他均把價格鎖在瞭 1000 元以內。

但真正的價格殺手是小米,7 月,小米發佈的小愛同學把價格定在瞭 299 元,這讓同行備受壓力,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天貓精靈本來不想打價格戰,但現在阿裡的這輪血虧式促銷,直接刺激就來源於小愛同學的定價策略。」

在硬件產業鏈、渠道、品牌和智能傢居生態方面都具備優勢的小米,一直被行業看做是智能音箱領域的重量級選手。極客公園此前從產業鏈方面得到的消息是,「百萬臺級別」才是小米對小愛同學銷量的期望。

(小米的智能音箱小愛同學,因 299 元定價被視作行業的低價殺手)

不過,另一位接近小米智能音箱團隊的人士告訴極客公園,此次雙十一,小愛同學並不會參與價格戰,原因是庫存有限,「本來就供不應求,沒有必要虧本賣。」至於 9 月後正式發貨後的銷量,該人士表示「暫時還不到 50 萬臺。」

此前就有評論認為,200 萬臺銷量才是國內智能音箱行業的門檻。但自 2014 年亞馬遜 Echo 神話傳入中國,並引發模仿開始,至今還沒有一傢廠商能做到這個目標。

看上去,經過這一輪雙十一價格戰之後,這個行業在消費者那裡的普及度,應該整體會向前邁進一大步。

新常態:瞬間「紅海」

智能音箱普遍被認為是 AI 落地應用的第一個消費級產品,亞馬遜和 Google 的嘗試已經說明,在把語音助手和 AI 服務引入傢庭場景方面,智能音箱具有很強的輻射作用。因此在國內,這成為瞭一塊「必爭之地」。

特別對於如阿裡、京東和小米等有渠道、有全生態平臺的公司來說,這更是不能錯過的機會,重金投入合情順理。

這是一場關乎技術、設計和商業等綜合實力的競爭。價格補貼的確會成為更多消費者願意嘗試的原因,卻未必把能這個行業真正「燒熱」。

最尷尬和急迫的問題,仍是產品體驗。

一位智能音箱領域的創業者坦言:目前幾乎沒有一傢公司的產品能給消費者「驚艷」的感覺。「現在大傢把音樂和有聲這兩個垂類的體驗打造的都不錯,但其他那些被公司作為『產品亮點』大力推廣的功能,實際上都不太達標。」

這個被「催熟」的行業已經開始漸漸違背瞭行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在用低價誘惑消費者把產品買回傢之前,至少應該先把產品打磨好,把應用場景思考明白。「用戶買回傢,大部分隻會用它聽歌或者詢問一下天氣,但這樣形成的黏性不會太高。」

(2017 年 9 月,亞馬遜一口氣發佈六款新品,新款 Echo 也全系列降價)

這和亞馬遜 Echo 的發展路徑截然不同。2014 年,Echo 作為一款實驗室產品走向市場時,亞馬遜對這款產品展示出瞭足夠的謹慎——把 Echo 當做一個音箱升級的產物提供給少數用戶使用並收集反饋,而不是高舉高打,概念先行;當 Echo 在市場上初步獲得歡迎後,亞馬遜才開始不遺餘力進行推廣,並選擇瞭在合適的時機將 Alexa 逐步開放。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智能音箱市場不同於手機,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每用戶平均收入)值本身偏低,短期內靠服務收費的可能性太小,而音箱成本不低,即便是阿裡這樣的巨頭,如此大力度的價格補貼不可能成為常態。

公眾號聲學在線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智能音箱是一個新興行業,啟動之初各傢的成本還是非常高,第一批產品廠商還未賺夠足夠的利潤,但現在由於巨頭的戰略廝殺,這個市場轉瞬間就已經成為瞭紅海。」

雙十一之後,已然紅海的市場必將更加殘酷。行業內的初創公司很有可能生存艱難,而此前號稱產品就緒、避開雙十一擇日發佈的騰訊智能音箱、百度智能音箱也要再覓對策。

新的問題是,銷量狂歡過後,智能音箱行業能否為自己再續「後勁」?

(編輯:劉鵬 ;圖片來源:網絡)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