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上漲運費惹眾怒,平衡商業利益和用戶權益難在哪?

03-02

今年春節,京東繼續推行過節不打烊政策受到消費者歡迎,美中不足的是基礎運費再次無預警上漲,不僅引發京東 Plus 會員強烈不滿,吐槽其不遵守契約,蘇寧物流常務副總裁姚凱、盒馬鮮生創始人侯毅也看不下去,先後點出其問題所在。

姚凱諷刺京東以壟斷心態為瞭自身利益隨意更改服務規則,嘴上說著共生,幹的卻是傷害共生的事;侯毅則一針見血地指出京東運費一漲再漲根源在於成本,並暗批京東中心化物流體系落伍,模式迭代跟不上時代步伐可能被世界無情地拋棄。

鑒於蘇寧與京東是老對手的關系,你或許認為姚凱的觀點不客觀,但蘇寧物流基礎運費保持 5 元不漲價、準時達服務免運費 1 個月比京東小額訂單收取 15 元運費競爭力十足,堪稱業界良心。作為京東物流前負責人,侯毅具有一定發言權,其表態頗具份量。那麼問題來瞭,明知用戶反感,京東為何質疑屢次上漲運費?

京東運費不斷上漲的思考邏輯

經常在京東購物的消費者深有體會,近年來京東不斷上調運費,包郵門檻越來越高,從早期的一律包郵到 39 元、59 元再到 79 元、99 元,甚至出現 3 個月漲 3 次價,最近一次調整是在 2 月 14 日,購物不滿 49 元將收取 15 元運費,相較之前的政策漲幅達 2.5 倍,讓京東 Plus 會員怨聲載道,不滿 49 元需要使用 3 張免郵券才能免郵,與消費者開通和京東推出會員的初衷相悖。

要知道,去年 12 月,京東 Plus 會員服務大幅度漲價,高額的會員費並沒有換來高水平的服務,反而要付出額外成本才能享受免運費權益,難怪會惹眾怒。同時,普通用戶也不買賬,京東大部分貨源都是在省內倉庫就近發貨,15 元運費相比順豐 13 元包郵還要貴。

事實上,從京東物流發展現狀來看,其上漲運費是必然趨勢,但每次上漲幅度和消費者接受程度,事前很有可能經過深思熟慮和反復推敲,最終決定執意將漲價推行到底,沒有因消費者反彈而退縮,其思考邏輯主要有三點:

一、京東底氣十足。京東掌門人劉強東曾表示,京東連漲瞭 3 年免運費門檻,他發現每次運費上漲,用戶並未流失。用戶完全沒流失略顯誇張,用 " 整體影響不大 " 來形容更貼切,長期研究京東的電商戰略分析師李成東曾指出,受影響的訂單大概在 3% 左右。京東用戶規模、GMV 一直呈現上升趨勢,也從側面證實運費上漲影響有限,其底氣來自高於行業平均水平的配送服務,物流是京東的品牌核心競爭力,其擴張與物流服務能力的提升相輔相成。

二、為瞭可持續發展。其實,提升免運費門檻的不止京東一傢,蘇寧、亞馬遜均作出相應調整,電商物流整體費用上調已成為行業共識,以因應物流成本上升這一現狀。當然,此舉也預示著電商平臺補貼時代一去不復返,無論是電商發展初期培養用戶網購習慣還是電商平臺之間競爭慘烈,各大玩傢紛紛設置較低門檻甚至完全免運費,與 O2O 補貼搶市場的打法無異。

顯然,這並非長久之計,無法誕生健康的商業模式。換個角度看,順豐高於行業平均價格卻領跑物流行業,帶來的一個啟示是用戶願意為優質服務買單,京東上調運費也就不難理解,意在向順豐看齊。

三、壓縮配送成本。盡管去年 12 月京東物流宣佈已實現盈利,但無法成為常態,因為其收入的增長無法覆蓋巨額投入。投入方面,京東計劃在西安投資 100 億元,建設面積 200 多萬平米的現代化智能物流基礎設施,100 億元京東無人車智能產業基地項目則落戶長沙,加上京東計劃在印尼、泰國自建物流,成本更是不可估量,融資 25 億美元隻是杯水車薪。

京東想要實現常態化盈利,必須在開源、節流上下功夫。前者指未來 5 年向千億營收邁進,高速增長的外單(非京東訂單)是一大突破口;鑒於京東重資產模式很難降低成本,後者推行起來並不容易,盡管其持續發力智慧物流,但京東物流從業人員數量不降反升,短期內人力成本下降無望,所以隻能朝降低物流配送的固有成本努力,即提升運費門檻。

京東運費暴漲 VS 蘇寧運費不漲價

不難看出,京東接二連三上漲運費,既有傲嬌的成分,但更多是迎合長遠發展的無奈之舉,結果用戶淪為犧牲品。但從消費者反應來看,他們對京東 " 以自我為中心 " 式思考邏輯並不買賬,隻認同 " 價值決定價格 " 理念。難怪姚凱會看不下去,積極為消費者發聲:

" 一、用戶第一,不能為瞭盈利去損害用戶利益。二、作為平臺,不能以壟斷心態為瞭自身利益隨意更改服務規則。三、電商共生環境的營造,首先是要與用戶共生互信。不能嘴上說著共生,幹的卻是傷害共生的事。"

在我看來,京東物流龐大投入主要服務於自身戰略,對內建設與業務發展相匹配的物流處理能力和配送能力,對外抗衡蘇寧物流、菜鳥扶持的 " 三通一達 ",但不應成為高運費轉嫁給消費者的正當理由,因為他們不會為京東戰略買單,隻會為價值買單,而京東物流服務品質並未像運費上漲那樣實現質的飛躍。

事實上,當商業利益和用戶利益相沖突時,非常考驗企業的定力,定力不足者向商業利益靠攏,曾經誠懇的承諾被拋在腦後;定力高深者將用戶利益放在第一位,克服困難,想方設法在開源、節流上尋求新的突破。顯然,習慣上調運費的京東屬於前者,堅持不漲價的蘇寧則屬於後者。

不可否認,物流成本上升這一嚴峻事實下,沒有一傢企業可以成為僥幸者,但基礎運費漲不漲價,不僅是表達對消費者的態度,更是自身實力的體現。京東、蘇寧同為自建物流,二者實力對比如下:

先看基本面,鑒於部分最新數據未披露,不妨拿 1 年前蘇寧物流收購天天快遞時的公開資料作參考。數據顯示,蘇寧僅在末端網點方面少於京東,在物流中心和區縣覆蓋率方面略勝一籌," 蘇寧 + 天天 " 則完勝京東,具備打造國內零售最大自營物流企業的基礎。

再看營收,物流是重要的商業基礎設施,向全社會開放大勢所趨,可以從成本中心轉變為利潤中心。蘇寧物流比京東物流早 2 年走上開放之路,前者 2016 年、2017 年社會化收入同比增長 321%、136%,後者收入(社會化收入 + 京東商城收入)規模接近 300 億元。因此,隻能定性分析二者社會化收入走勢。

眾所周知,國內快遞業務近 8 成來自電商,淘寶 + 天貓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京東物流無法獲得阿裡系訂單,加上阿裡系之外體量大的電商平臺大多自建物流,京東物流也難以接入,隻能拉攏沒有自建物流的網易。在非電商領域,京東物流優勢也不明顯,低端市場有三通一達,高端市場則盤踞順豐,其很難占到便宜。

反觀蘇寧物流,不僅在蘇寧內部地位空前提升,而且可以從阿裡系訂單中分一杯羹,加上收購天天快遞如虎添翼,其比初出茅廬的京東快遞更具號召力,社會化業務占比將大大提升,營收增長也就水到渠成。用姚凱的話來說,蘇寧物流社會化收入將高速增長 3 — 5 年。

可以預見的是,當 To B 業務實現規模化後營收後,物流企業將迎來扭虧為盈的拐點。因此,京東挖空心思從 To C 業務的基礎運費上謀利,蘇寧堅持不漲價,二者的擔當和實力高下立判,京東應學習蘇寧對消費者多一分敬畏、少一分傲嬌。

結語

與侯毅指出京東運費一而再再而三上漲根源相比,他的 " 未來新零售的物流一定是去中心化的 " 這一表態更值得物流從業者深思。新零售也好,智慧零售也罷,物流行業模式迭代迫在眉睫,尤其是改造末端配送體系,其即是難點也是主戰場,除瞭傳統的建配送站、快遞櫃,蘇寧、京東都有所創新。前者力推 " 前店後倉 ",今年將新建 5000 傢門店,相當於拓展 5000 個小型社區物流中心;後者發力眾包模式,達達在服務京東到傢之餘還積極承接京東訂單。

作者 / 龔進輝

作者:龔進輝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